近年來,我市圍繞“一中心、兩基地”建設目標,以中心城區重點建設為核心,以城鎮基礎設施完善為依托,全市新型城鎮化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城鄉統籌發展成效愈發凸顯。我市城鎮化水平由2010年底的42%提升到2014年底的54.01%。預計今年底,我市城鎮化水平將達到55%。
規劃先行
——確立“13513”框架體系
2013年4月,我市正式啟動編制《榆林市城鄉一體化建設規劃(2013—2030年)》,委托陜西省城鄉規劃設計院進行編制工作。由于編制該規劃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設計單位選取高水平技術人員組成工作小組,及時深入各縣區實地進行現場踏勘、收集資料。5月至8月,市政府多次召開大型征求意見會,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和建議,優化完善規劃方案。在市政府組織召開的技術評審會議上,邀請國內頂級專家、學者參加評審,會議一致認為該規劃指導思想明確,調研論證深入,基礎資料詳實,具有較強的前瞻性和科學性,同意通過技術評審。
規劃提出,我市新型城鎮化建設以中心城市引領、三個經濟區協同發展、南部地區集聚式重點發展、北部地區網絡式優化發展、兩條人字形發展軸帶動全市城鎮化推進的“中心引領、三區協同、南聚北優、雙人聯動”總體戰略目標,確定了構建“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縣域中心城鎮—建制鎮—新型農村社區”五級結構。同時,確立“13513”的市域城鎮體系結構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框架,即做大1個中心城市,做強神木、靖邊、綏德3個副中心城市,做靚府谷、定邊、吳堡、清澗、子洲5個縣城,做美100個建制鎮和300個新型農村示范社區,為推進我市新型城鎮化工作明確了目標,也確定了方向。
搶抓時機
——開展“雙十二”試點工程
新型城鎮化建設是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抓手。為強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工作,我市立足基本市情,適時啟動“雙十二”試點工程,高標準建設12個市級重點示范鎮和12個市級新型農村示范社區。每年補助每個市級重點示范鎮1000萬元和每個市級新型農村示范社區200萬元,每年共補助1.44億元,從2013年起,連續補助三年。
按照“一年打基礎、兩年強推進、三年見成效”的工作思路,我市先后出臺《榆林市市級重點示范鎮、新型農村示范社區年度建設目標任務考核辦法》《榆林市市級重點示范鎮建設考核細則》《榆林市市級新型農村示范社區建設考核細則》等一系列考核辦法和標準。通過月通報、季講評、半年觀摩、年終綜合考評的方法,全力推進項目建設工作。
2013年至今年10月底,全市新型城鎮化建設“雙十二”試點工程累計完成各類建設項目280項,完成建設投資14.45億元。其中市財政補助資金到位2.52億元,撬動縣區財政配套資金及各類其他建設資金11.93億元,有效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成效凸顯
——城鎮化建設受褒獎
2011年,省政府決定在全省范圍內啟動31個省級重點示范鎮建設,神木縣錦界鎮、靖邊縣東坑鎮位列其中。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的原則,我市大力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戰略,打造小而美、小而強的新型小城鎮。2011年至今年10月底,兩鎮共完成建設項目142個,完成投資42億元。其中神木縣錦界鎮連續四年被省政府評為省級重點示范鎮建設先進鎮,靖邊縣東坑鎮于2013年被省政府評為省級重點示范鎮建設先進鎮,同時兩鎮都受到省政府補助資金獎勵。
我市新型城鎮化建設蓄積后發進位之勢,喜訊可謂連連不斷。2013年8月,省政府決定在全省范圍內啟動建設31個文化旅游名鎮(街區),我市綏德縣名州街區、神木縣高家堡鎮、橫山縣波羅鎮位列其中。2014年至今年10月底,三個鎮(街區)共完成建設項目55個,完成投資6.7億元。其中綏德縣名州街區被省政府授予“2014年度文化旅游名鎮(街區)建設先進鎮(街區)”稱號,并受到省政府獎勵100萬元。